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『《四十二章經》的智慧生活』活動報導2020/10/7

法鼓山紫雲寺於10月7日起,舉辦八場《四十二章經》的智慧生活講座,邀請許永河教授主講,和與會95位信眾分享如何將經典觀念融入日常生活,進而在繁雜的人、事中轉化煩惱,真正從”法”中受益。
講座一開始,許教授表示在全球疫情如此嚴峻的狀況下,能有此機會舉辦講座,此時此刻真是因緣俱足,殊勝難得,疫情示現了世間的幻化無常,我們更要把握聽經聞法的機會,報師恩、三寶恩。
在講座中,許教授指出《四十二章經》是佛遺教三經之一,據傳是最早翻譯成漢文的佛教經典,共分四十二段,各自獨立,每一段講一個修行的觀念或方法,內容簡潔扼要,平易近人,事理圓融,乃佛教義理之綱要,在佛教史上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。許教授強調,對初學者而言,《四十二章經》是很好的入門指南,而對於長年薰修佛法的人來說,再重讀此經可讓人回到初發心,他打個比喻說,讀經就像照鏡子,每次重讀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悟 !

這時許教授拋了一個問題問大家 :「"凡夫煩惱的根源在哪裡?"」答案是”我執”,因為有我,於是有對立,因而衍生貪、瞋、癡等身口意的造作。許教授進一步說明,通常凡夫對境生出分別的念頭,就會產生後續的行為,行為會引生結果。因為最初一念執著,對其結果又生出分別煩惱,於是出現拿結果來修理自己的苦惱現象。雖然境界早已過去,人卻仍受它苦惱,原因是人以執著心不斷在妄念追逐中求平安,卻不知我的執著與分別是所有苦惱的根源。他說這時就要用方法修行,才能出離煩惱。
此外,許教授也釐清後世學者研究《四十二章經》所提出的疑問,包括不同版本經文內容的差異,甚至有學者懷疑《四十二章經》不是從印度傳來,而是中國人自己造的。對於這些疑問,許教授也提出說明,他說傳世不同版本經文內容差異,與抄經、印經年代的差別,以及後世一些禪師對本經加入文字註解有關,而此經內容雖無常見「三分科經」的形式,但其內容與《阿含經》、《法句經》等經典所載內容相近,其內容為佛陀所說,應無疑問。研讀此經,應從佛法的核心與宗旨契入,不需死板執著經文格式或文字而自擾。他也引聖嚴法師的話來勉勵大家,聖嚴法師曾讚嘆 :「四十二章經包含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思想,重視修行的實際運用,不談空洞的理論,如果能充分了解這部經,並且照著去做,實際上已得佛法大概。」

《四十二章經》告訴佛弟子,依方法次第修行,漸修漸悟。許教授勉勵大眾,把聽到的觀念用在生活中, 在生活中常自我反省、修正行為,並內化成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,面對境界須經常自我覺察,是不是太強調“我”了?境界會過去,但執著境界會讓自己在苦中輪迴而過不去。因此要學習用佛法的智慧,消融自我,放下對境界的執著、對自我的執著,便是放自己一條生路。
在今天的講座中,許教授以他多年的佛學造詣,有條不紊、循序漸進的介紹《四十二章經》的內容、經題及佛法的觀念體系。下週起還有後續7場講座,許教授請與會大眾每日誦讀《四十二章經》至少一次,熟讀經文有助於理解講課內容,而且每天藉由讀誦經典,讓自己有機會接受佛法薰習,也可達到安定身心的功用。
法鼓山推動佛法教育一向不遺餘力,九月起陸續安排各項精彩的佛學課程與講座,歡迎大眾上網閱覽報名,聽經聞法長養正知見,期待大眾下週三晚上7點在紫雲寺與法相會 !

◎文/ 蘇佳琳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