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『欲望、幸福與學佛』活動報導2019/12/28

每個人都渴望幸福,然而,並非希望便能擁有,而且只要煩惱一起,幸福便無影無蹤,偏偏煩惱與欲望卻又總是如影隨形。難道,想要幸福,就不能有欲望嗎?佛法是如何看待生命中的欲望與幸福呢?十二月二十八日,紫雲寺邀請到成功大學經濟學系許永河教授講授「欲望、幸福與學佛」,近二百位信眾在歲末寒冬之際如沐春風,在佛法中與幸福相遇。

許教授先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動機論來看人的生存動機,再從佛法的角度來談人的生存與欲望。欲望,是世人活命的動力,一切有情皆依食住,以之長養生命。貪欲,是我的身心對境當下所產生的分別心與愛染心,是累劫習氣與自我中心執著的綜合產物。「我有感覺」,讓我們知道自己活著,可見生命的存在是以自我為中心,然而人世間的瞋恨、憂惱與怖畏,也正是來自這個堅固的自我中心。從上述所言可以推得,人生的幸福與否和欲望息息相關。求生存、安全與延續的底層欲望,是我們無法擺脫、逃避的現實,我們除了以基本的欲求來維持色身外,還要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進而提升心靈的層次,才能平安又幸福。
報障、業障、煩惱障,這三障所帶來的諸多煩惱,是不幸福的根源。人生,往往困在習氣的惡性循環中,想要掙脫惑、業、苦的無盡鉤鎖,找到幸福,就要從「心」做起。前一刻的念頭,往往型塑著下一刻的生命樣貌。許教授期勉學員珍惜可貴的人身,善用現在的因緣努力,要「發正願」、「學正見」、「修正行」、「營正命」,多聞善法、發菩提心,以正見指引來行正道,不斷地修正觀念、態度及行為,才能解脫貪欲的束縛,遠離苦惱的人生。

那麼,究竟要如何才可以無福添福,有福增福,且不漏損呢?許教授指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即為佛法的幸福通則。此外,還要大眾練習作自己的主人,不要再被「感覺、念頭和我所」騙,別再拿他人的話折磨自己,拿記憶修理自己。幸福與否,端視自我當下對境的一念,若能學會與現在的苦樂境界共存,只感知它的存在,不落入習氣、不被影響,便能享受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的安適自在人生。
◎文/葉美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