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『高屏區悅眾成長營』 -2012/11/11

20121111高屏區悅眾成長營活動報導
 

文/陳麗琴
 

 護法總會於11月11日在紫雲寺舉辦高屏區悅眾成長營,陳高昌主任感恩今天的授課講師,也感恩各位核心悅眾們參與,並向大眾報告未來護法總會的活動推動與執行目標:勸募小組聯誼分享、勸募教育課程(對象是五年內之新勸募會員)、加強常態性募款的佈達。
 

 這次活動的安排有別於以往制式的教育課程,是以體驗禪法為活動的學習總綱,讓參與的悅眾們溫習體驗禪修的方法,認識身心的調和與鬆緊的感受,除了了解運用禪修的精神落實於生活,也能以學佛與修行的四眾佛子共勉語,自勉自勵,同時勉勵他人,如是身心充電的成長課程,使與會者倍感受用無窮,真感恩護法總會的用心呀。
 

 上午場是由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菩薩來帶領,陳菩薩自退下公部門的職事後即投入法鼓山的義工行列,與大眾分享如何運用禪法落實生活。首先以”輕鬆喜悅在當下”主題,如椰子抓猴子的故事譬喻,是誰放不下?人經常是想要的比需要還多,永遠在追求虛渺的名利,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,擁有再多無法滿足視同窮人。接著快樂需要條件嗎?請問「快樂」的條件是什麼?大家回應需要有「因緣」的元素;然而「因緣」從何而來呢?當條件都圓滿就快樂了嗎?永遠在等待未來的條件,就永遠不會快樂,其實快樂是無條件的。再說心靈產品—陶器上的裂痕,藝術品講求完美無瑕疵,但是陶瓷本身是因緣和合無一定性,想要追求擁有是心的執著,也是苦的源頭。所以,每日以師父墨寶「愚人除境不除心,悟者忘心不忘境」的法語做警策,不是要求別人改變,而是自己調整。在人我之間取得和諧並處在和諧中,那麼淨土在哪裡?答案是:這裡,現在。因此,如何活在當下呢?不被過去的缺失修理,不被預設的期待迷惑,練習著乘風而來隨風而去。
 

 接著陳武雄菩薩以口頭帶領法鼓八式動禪,體驗「身在哪裡,心在哪裡,清楚放鬆,全身放鬆」的動禪心法,大家依著引導逐漸收攝浮躁的心念,專注感受全身的緊與鬆,享受當下每一個動作。動禪的體驗後緊接著是靜坐時刻,平日忙於護法勸募的悅眾們,難得有沉浸在一連串的禪修體驗中,頓時大殿呈現一股安定且凝聚的氛圍,大家都是發心承擔如來家業的鼓手,在發心之餘很需要時時溫習禪修法寶,當心靜、心淨回到日常生活中才可能有「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」。
 

 下午的課程是大眾景仰的楊蓓教授,目前是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,楊教授為了還高屏區悅眾菩薩的承諾,抱病前來關懷,著實令法師與大家感恩與不捨!楊教授分享在法鼓山一路走來已17年了,看著法鼓山的種種,雖然宗教團體有人來來去去是很自然的現象,但總還是有人死心榻地護持著,然而,有什麼因素吸引人認同呢?團體令人安身立命的是什麼?楊教授說:因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給人「正」、「直」的印象,從法鼓山所承辦的各類活動,禪修、法會、拜懺等,無論法師或信眾,給人的印象就是誠心誠意,做的「直」行的「正」的感覺,大家都因為感動、感恩,願意追隨與護持這個團體。然而,在這如此傘蓋下的人,因為正、直,就剛、就容易受傷,很多人在過程中難免愛之深責之切,所以師父說:你們都是火宅裡的眾生。
 

 師父圓寂後,大家為報師恩,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出現了,對團體來說大家願意扛起責任繼續師父未完的心願,可是每個人的主觀意識都浮出檯面,因所提的建議不一定受採納,還好大家在這階段都能反思,究竟修行所為何來?面臨團體開始逐漸轉型,社會經濟環境的型態也不斷在改變中,大家更需跟著調整心態即「依法不依人」,面對困境時才能把修行的心提起來。
 

 楊教授因著師父所提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理念而感動,感動著有人發了這麼大的願,又有這麼多人為這理念而努力。所以經常思索著,哪些事情能影響深遠的?甚至能夠流傳到下一代。每個人生命中都曾有夢想、願望,相信大家不希望在人間白走一遭,然生命的動力是什麼?效法「籃球團隊」的互相補位精神,彼此誰是主是副或是補位者,所擔當的任務都是生活中的點滴,有權利與義務,就是生命累積學習的效益。所以,楊教授以如何面對死亡?請大家思考:眼前必要做的,認為重要的事是什麼?
 

 每個人都希望能獲致幸福快樂,只要觀念方法得當,我們兜的圈子就會小一點。楊教授因著身體的病,以自我反省的功課—四眾佛子共勉語與大眾分享與期勉,相信大家都已背熟而且能琅琅上口,然而其中的意涵是否能夠得心應手的隨時運用?當帶領大家慢慢地一句一句讀三遍後,深深的感觸,檢視著意涵也反省著是否落實,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啊!
 

 課程最後,紫雲寺監院果迦法師除了讚歎大眾願意留在團體繼續發心努力,並以自己曾有的經驗勉勵大眾,當順境時慶幸自己在這團體,當逆境時抱怨那麼多事困擾,為誰辛苦為誰忙!大家要學習在火宅中的清涼自在,雖然大環境經濟不好,勸募不容易,如為業績而做,心態是不正確的,要度培福的心與解脫的門,所謂「貧窮布施難,富貴學道難」,對沒有錢的人,我們更需要募他的善念、歡喜心,勸他捨貪瞋習性。法師再以法句經-一牛斷三命的故事鼓勵眾人,過去的業要懺,就要廣結善眾生緣,縱使受罪業果報也會重罪輕報,學佛修行護法,從因緣果報來說是自己收成。阿彌陀佛!
TOP